推動南島原住民傳統 航海文化的重建

文/劉炯錫(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台東大學教授)

現在人類學家和主流理論普遍認為,台灣是南島語系和民族的發源地,從台灣開端逐步向南。浩峰生技董事長陳水田因先民很早就在台灣築基,對於溯源有極濃厚的興趣,並視其為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之一,因此大力支持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重建原民傳統航海文化。

考古學界認為,南島民族航出台灣到菲律賓、大洋洲、美洲、澳洲等遙遠的大陸和島嶼,是經過數千年、一個個世代累積達成的,每個島國的船舶與航海文化都是傑作。爰此,專家們倡議從台灣出發,邀請各國重建其傳統船舶,一島接一島,一國接一國地航海,共同完成南島語系祖先數千年來的航海遷移地圖。

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研究,都蘭灣有綿延超過 10 公里、約 4000 年前的考古遺址,曾是大型的海岸聚落,而呂宋島北邊發現約 4300 年前的遺址,竟有與都蘭灣同款式的台灣玉飾,可見台灣東海岸與呂宋島在 4000 年前早有往來。南島語族起源於台灣,其中更以台東都蘭地區為中
心,都蘭灣距綠島僅約 20 公里,阿美族普遍稱綠島為 Sanayasay。

劉益昌也指出,Sanayasay 文化圈的人,祖先應是從台灣出去,約 2000 年前帶著鐵器等高溫技術回台灣的族群。由於他們仍使用竹筏為海上交通工具,故筆者認為 4000 年前帶著台灣玉到菲律賓、婆羅洲等環南海的海上交通工具,仍是竹筏帆船。

 

竹筏帆船是台灣在世界航海文化的特色,早在 14 世紀元朝帝國就有文獻紀載,19 世紀開始出現在歐洲人的老照片中,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在 1920 年的台灣專輯中特別加以報導。

竹筏可以航渡台灣海峽,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即曾查獲以竹筏帆船來回高雄與香港的走私案。竹筏帆船在 20 世紀初,仍流行於華南的內陸江湖,但其海岸則被舢舨船取代,唯台灣海岸則以竹筏、舢舨船並行,至 20 世紀中葉。

至於南島祖先如何橫渡終年北流的黑潮抵達 Sanayasay 呢?

為了尋找台灣南島原住民族群海上遷徙的足跡,台東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在浩峰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陳水田、原住民族委員會、台東縣政府等單位支持下,筆者一眾參考文獻運用想像,委託阿美族工藝家 Laway 及其部落族人,用黃藤皮綑綁 12 支、直徑 14 公分的麻竹桿做竹筏,再由 Amis 旮亙樂團團長少多宜以海邊黃槿的內皮,交疊做成風帆,共同打造一艘阿美族傳統竹筏帆船「Sanayasay 號」。

今年 9 月 28 日,「Sanayasay 號」由都歷部落帆船教練阮文彬駕駛,從東海岸金樽港首航出海,預計 2 天之內往返台灣、綠島兩地。順利出航後,靠東北季風往南航行,時速約為 2至 3 海浬,至外海處,遭逢北流 2 海浬的黑潮逆襲,竹筏航向偏東,無法航抵綠島,緣慳一面,殊為可惜。

南島社大擬再接再厲,預計 2023 年 7 月,從大武漁港往東北航向綠島,以竹筏帆船完成Sanayasay 文化圈的航海行動;然後北航至東海岸阿美族、撒基拉雅族、宜蘭葛瑪蘭族、北海岸巴賽族,最後抵達淡水河的凱達格蘭族等,傳說這些原民族群的祖先均來自 Sanayasay。

接續再規劃與各國合作,重溫 4000 年前的海上南島玉路之旅。未來,擬再推動竹筏帆船由台灣航向蘭嶼後,以拼板舟接力到菲律賓巴丹島、呂宋島,再由其傳統船隻接力航行到帛琉、雅浦、關島、馬紹爾群島等,逐步完成南島民族祖先在太平洋、印度洋的航海版圖。

復興南島文化尋找先人海上遷徙樣貌的活動方興未艾,此次竹筏帆船Sanayasay 號的成功出航,讓參與者及部落族咸感振奮;看到竹筏帆船在碧波上揚帆時, 美麗壯觀的景象令眾人振臂歡呼:Sanayasay !感佩浩峰生技陳水田董事長積極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及其他多人與單位的贊助與支持,使活動方得以順利進行!未來我們一定會駛向更加美好和光明的前程!也衷心盼望大家出錢出力,共襄盛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